LCD拼接將在大屏拼接行業占據霸主地位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作者:Magret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10-01-04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隨著大屏幕拼接墻在商業用途的廣泛運用,拼接技術的市場日趨寬廣,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創造了一個不單不下滑,反而越發高速增長的經濟神話。在這潛力無限的行業里,良好的市場環境也促進了國內大屏拼接市場三種不同技術體系的競爭,其市場口水仗也有越打越烈的趨勢。
目前,拼接墻領域主要有三大技術,分別是DLP(基于德州儀器的數字光處理)技術、LCD(液晶)技術和PDP(等離子)技術。如今的拼接墻領域與其說是三強鼎立,倒不如說是DLP、LCD兩強相爭。據奧維數據顯示,2009年拼接墻市場中,DLP產品銷售額將占整個市場的65%,LCD產品占有率為20%,PDP將占10%,其他占5%。雖然LCD因為其固有的優勢受到了很多廠商的青睞,其市場份額有所加大,有人認為LCD將會在很短時間內取代DLP成為市場的主流,但是LCD真的能在大屏幕拼接領域占據霸主的地位嗎?
從總體上看來,雖然LCD顯示屏具有厚度薄、重量輕、低能耗、長壽命、無輻射等優點及各項關鍵性能指標表現優秀,但是為什么這么突出的優勢,在如今的大屏幕拼接領域還未能真正打敗DLP技術呢?LCD最大的劣勢在使用過程中也暴露無遺。
拼縫不敵DLP
雖然2009年上半年7.3mm液晶拼接墻出現,下半年,三星實現了最低整機6.7mm的雙邊拼接接縫,但是由于其成像的基本原件——液晶屏是整塊的成型加工方式,屏的四周必然無法消除用于起到密封作用的邊框結構,導致其基本無法實現真正的“無縫拼接”工藝,相比DLP 3mm左右的拼接縫隙,LCD拼接技術一直在這個領域處于明顯劣勢,與DLP技術相比。LCD拼接產品縫隙過大,一直是其難以逾越的鴻溝。
尺寸小,單元成本高
在超大工程中,LCD拼接經濟的單元尺寸是46寸,而DLP有50、60、67、80寸等不同的規格可供挑選,這導致實現同等尺寸顯示畫面,液晶拼接使用單元數要高于DLP產品很多,也意味著產生較多數量的拼縫,同時需要的處理器性能要求也要高一些。DLP尺寸規格較多,將使針對不同環境采取的方案設計變得更加靈活。
另外,并不是說DID拼接系統不可以做成大的尺寸,但是針對液晶屏,大的尺寸的成本極高,108英寸的液晶顯示器目前的市場售價是150萬人民幣,這種產品的性價比在目前顯然不是一般用戶所能接受的。
在近年涌現的應用LCD拼接的大屏幕供應商中,他們也不得不面臨著液晶屏的又一問題——暗邊現象,這種現象類似于DLP拼接曾經遇到的“太陽效應”,同樣嚴重影響著拼接大屏幕的視覺效果,目前,DLP拼接已經較好解決了這一問題,有效抑制各畫面間三原色的離散,保證顏色的高度一致和亮度的分配均勻性。然而由于設計等原因,LCD拼接對于暗邊現象在短期內很難解決,下圖是同一個照相機同一天用同樣的拍攝手法在DID和DLP上拍攝的照片,圖中DID的邊界區域的黑邊非常明顯,放靜態畫面的時候尤為明顯。
眾所周知,正常操作LCD面板的過程中,并不會發生像素殘影的現象。不過,如果長時間顯示相同的影像,則液晶周圍的兩極之間所累積的電荷便會出現些微差異,如此可能導致特定顯示區域的液晶增加。因此,在切換至新的視訊影像時,前一個影像便會殘留,這與等離子產品中常見的“灼傷”現象類似。例如,某些控制畫面或地圖畫面,可能圖像將長期不發生變化,但是一旦改換畫面,原有的痕跡將極大的影響顯示效果。
這就要求應用在機場、股市、銀行及控制系統等特殊環境下的LCD拼接屏幕定期變更色彩資訊,例如,每30分鐘循環變換2種色彩的色彩資訊。同時避免混合使用亮度差異大的字元和背景色彩。
后期維護投入較大
液晶屏采用的是整塊成型加工工藝,因此,故障維修需對整塊面板更換,而這部分的成本極高。而DLP維修時更多情況下只需要更換部分配件即可,例如燈泡或色輪,更換之后整個單元即可重新煥發活力,達到更好的顯示效果。
大屏拼接市場是一個非常具有技術色彩的產業,LCD與DLP分庭抗衡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要想真正能夠占據霸主地位,就要在各自的技術瓶頸上獲得突破,在大屏拼接市場中的江山才能穩固。
評論comment